第九十期:岩土工程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作者:时间:2022-04-21点击数:

一、 沙龙主题

岩土工程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二、 主讲嘉宾

顾晓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土的基本特性测试、岩土工程变形精细分析与控制、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成果获201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兼任国际SCI期刊EJECE副主编、国际土协TC102技术委员会委员。

王睿,博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抗震及岩土工程高性能数值仿真方面研究。2015年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2020年获得国际土协地震岩土工程青年研究者奖,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工程分会副秘书长,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土石坝专业委员会(TC210)秘书长。

吴文兵,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摇篮计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学者青年优秀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等入选者,现为地质工程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副主任。兼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TC207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工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Soil DynamicsEarthquake Engineering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地质科技通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全与环境工程等期刊编委等。

闻敏杰,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软土地基处理热水力耦合理论等研究。现任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主要负责新技术、新工艺科技成果鉴定,工法和标准等组织评审工作,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桩基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嘉兴市九届政协委员。荣获市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等。

三、 特邀嘉宾

顾晓强,同济大学,教授

 睿,清华大学,教授

吴文兵,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周海祚,天津大学,副教授

闻敏杰,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

徐长节,华东交通大学校长,教授

罗文俊,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

庄海洋,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匡唐清,华东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处长,教授

耿大新,华东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副院长,教授

四、 主持人

童立红,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教授

周海祚,天津大学,副教授

五、 参加人员

全校感兴趣的教师、学生

六、 主办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七、 承办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八、 举办时间

2022424日上午

九、 举办地点

线上,腾讯会议:965-431-214

十、 沙龙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工程建设的加速推进,岩土工程在基础工程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当前工程建设需求,涌现了一批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助力我国工程建设发展。本期沙龙将围绕岩土工程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展开讨论,特邀请同济大学顾晓强教授、清华大学王睿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吴文兵教授和浙江大学温敏杰博士做专题报告,诚邀各有关单位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一同参与讨论。

1:沙龙活动安排

时间

领导致辞

主持人

08:50-09:00

徐长节校长致辞

童立红

时间

报告人

单位

报告题目

主持人

09:00-09:45

顾晓强

同济大学

上海土体的小应变特性、HSS模型参数取值及深基坑变形分析

童立红

09:45-10:30

清华大学

砂土液化大变形细观机理和本构描述

童立红

10:30-11:15

吴文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管桩纵向动力特性与视波速变化机理研究

周海祚

11:15-12:00

闻敏杰

浙江大学

层状饱和土地基热固结过程界面的热阻流阻效应

周海祚

2:报告内容

(一)上海土体的小应变特性、HSS模型参数取值及深基坑变形分析

主讲人:顾晓强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重大工程对变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控制要求,重大工程设计由传统的强度控制设计为主转变为变形控制设计为主。因此,土体小应变特性的准确评估和应用对实际工程中土体与结构变形准确预测与变形控制有重要的意义。本报告系统介绍了上海土体小应变剪切模量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的结果,探讨了取样扰动对小应变模量的影响;基于大量试验成果,建立了上海土体整套小应变硬化(HSS)模型参数与土体物理指标的经验公式,为方便和准确确定HSS模型参数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提出的整套HSS模型参数确定方法,采用PLAXIS对上海32个深基坑工程进行变形分析,并与实测变形进行比较,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整套HSS模型参数确定的合理性。

(二)砂土液化大变形细观机理和本构描述

主讲人:王睿

摘要:土体地震液化是导致各种结构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报告从液化大变形宏观现象、细观机理、细观机理的宏观表征和液化大变形本构模型介绍砂土液化大变形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新发现。研究通过结合室内试验和离散元数值试验现象,揭示了砂土液化变形过程中砂土细观平均颗粒间距(MNPD)随着液化后剪应变发展的演变过程,明确了砂土液化后大变形产生的细观物理机制。利用数值试验,发现在液化状态下砂土存在“剪缩潜力”,进而构建了砂土砂土液化后大变形细观机制与宏观剪胀特性之间的联系。以物理机制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细观机理的三维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模型,在通用数值模拟软件中对模型进行了数值开发和共享。通过LEAP计划对模型进行了系统的验证,并将模型应用于多种典型岩土地震工程问题

(三)管桩纵向动力特性与视波速变化机理研究

主讲人:吴文兵

摘要:首次发现管桩视波速随土塞高度增加而逐渐变小这一客观现象。为考虑土塞对管桩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附加质量模型,建立了桩侧土-管桩-土塞严格耦合的桩基纵向振动理论,显著提升了桩基础复刚度和自振频率的计算精度。基于附加质量模型,推导了桩身视波速解析解,从机理上解释了管桩视波速随土塞高度增加而逐渐变小的客观现象,解决了长期以来视波速计算的工程难题;证明桩身单位长度质量和入射脉冲宽度是决定桩身视波速的关键因素,桩身单位长度质量越小,入射脉冲宽度越长,视波速衰减越明显,显著提升了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测试和高应变承载力测试的检测精度。

(四)层状饱和土地基热固结过程界面的热阻流阻效应

主讲人:闻敏杰

摘要:热排水固结法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加固方法,具有软土固结速度快、处理后的土体强度增幅大等特点。但由于层状饱和土地基的接触面可能存在凹凸不平和粗糙度,受颗粒尺寸差异,流体通道弯曲,孔隙尺寸大小差异等影响,导致界面具有明显的热流线收缩和涡流现象,严重影响了热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基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首创地构建了层状饱和土地基界面的热阻和流阻接触模型。基于热--力耦合模型,研究了层状饱和土地基的一维热固结特性。采用Laplace变换技术,获得了饱和土地基的温度增量、超孔隙水压力和位移的解析,讨论了热阻系数流阻系数局部热接触系数和流体的局部接触系数对热固结的影响,考察了热阻与流阻的关系。研究表明:流阻和热阻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层状饱和土地基热排水固结的效果。

版权所有 @华东交通大学   赣公网安备 36010602000027号